去脉。
朱祁镇的存在很弱,几乎都是说王振如何如何,或者说朱祁镇虽然早早登基,但手里没有多少权力,先前是听太皇太后以及三杨的。
待到他终于长大之后,对于大明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但是身边王振的影响极大,喜欢用军事说话。
南征之类的又有军方的支持,总之就是打仗顺便捞钱。
再加上流民问题,不断的起义以及逃户。
自朱元璋创立卫所以来,卫所军生活就异常艰苦,月粮过低,又常被军官克扣,难以养家糊口,以致不断发生卫所军人逃亡的现象。
至正统年间,逃亡情况更是不可收拾,再加上又闹了许多灾荒。
朱棣瞧着自己重孙子的局面,脸上尽是担忧之色。
可谓是外有内患啊!
那么多事需要去处理,大明高层许多人都腐化了,底层的百姓与军户生活的更加惨烈。
而瓦剌贵族也先已然是称雄蒙古,实力强横,经常开启挑衅。
大明朝廷没有对他采取有力的措施,并且肯定低估了他在蒙古人中的权威和他的军事力量,而仍把东蒙古的脱脱不花汗当作真正的统治者。
明朝廷接纳了一个瓦剌纳贡使团,当它试图索取过高的款项以偿付他带来的马匹时,被王振所拒。
也先继续同蒙古其余势力进行联姻,不断的壮大自己,明朝的边将知也先势力迅速增加必然造成大祸,屡次向朱祁镇上书。
朱祁镇仅仅是让边将仔细防御而已,没有其他的举措。
时机到了之后,也先他兵分三路发动进攻。
脱脱不花率兀良哈各旗进入辽东袭击;他的部将知院阿剌围攻宣府;他本人向大同进军。
也先的军队在大同东北的阳和击溃了后勤供应很差和领导无能的大明军队,并且直逼大同。
年仅22岁的皇帝朱祁镇在王振鼓动下要亲自率军与也先的部队交战。
兴许是西南的胜利和在福建镇压叛乱者成功的捷报的结果,让朱祁镇本人过高估计了大明军队的力量。
兴许是朱祁镇受到了在幼时与其卫兵玩军事演习游戏的鼓励,以及自己祖辈马上天子的遗传,他相信自己能够在战地指挥一支军队。
更或者是其声誉因南方诸多战役而提高了的王振认为明军是所向无敌的。
其实看到这里的时候,朱棣脸色都有些苍白。
他当然知道马上天子是不好当的。
光是行军调动,以及粮草供应都是一件大活。
可是朱祁镇与王振二人一拍脑袋就决定要干了!
朱棣瞧着自己重孙子脸上那得意的笑容,就知道他对于军事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呢。
光靠着人数多就能堆死蒙古人!
要真是如此容易,朱棣怎么可能还会把这个后患留给继任者们呢?
但是朱棣此时还是心存侥幸的,至少军中还有老将坐镇。
皇帝亲征是能够提升士气,但只要不胡乱指挥,便可保无虞。
相比于朱棣的心存侥幸,朱元璋此时提起来的心到了嗓子眼。
他当然不是第一次瞧见皇帝亲征,正德那小子自己个都能拿刀子去外面同蒙古人火并去。
虽然他荒唐了一些,但也是能力博狮虎之人,手上有把子力气。
可朱祁镇在他看来,完全没怎么练习过武艺,那些老师几乎都是文官,未曾教过他什么兵法以及军事上的知识。
他完全是长于妇人之手,竟然也想要在战场上靠着勇武来证明自己,简直是昏了头!
朱元璋微微攥着拳头,一时间有些沉闷。
这个子孙辈的皇帝可千万别出什么差错啊。
王布犁偷偷摸摸的瞥了朱元璋一眼,心想他一会要是看见朱祁镇脑淤血的操作,不知道要作何感想?
于是他想了想,便从一旁掏出一个相机架在前头,一会就控制一下,拍拍照片。
到时候让老朱时刻瞻仰自己脸上的神色。
毕竟整个大明,也就朱祁镇这老小子着实是不当人子了。
徐妙云自幼在将门当中长大,就连她都看出来不妥了。
“此事若是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让我大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徐妙云悠悠的叹了口气,可千万别成为宋徽宗那样的皇帝。
否则大明的皇帝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遭人千百年的嘲笑了。
朝廷对这个决定大为震惊,并提出抗议,力劝皇帝不应亲自冒险。
但这些抗议在王振的鼓动面前被朱祁镇置之不理。
朱祁镇皇帝指定他的异母兄弟朱祁钰在他亲征期间摄政,一支大军足有五十万人被匆忙组成。
以皇帝朱祁镇为首的指挥部包括二十个有战斗经验的将军和一大批高级文官,由王振担任战地统帅。
朱棣一下子就坐不住了,他指着眼前的巨幕道:“不是,咱大明真
第380章 380朱祁镇出征(3/4),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